查看原文
其他

《红楼梦》的六个故事原型都在这儿,直指真正的作者

土默热 追梦教师袁建国 2024-01-09

       读土默热先生“红学研究”文章,不但具有颠覆性,而且考证严谨,有理有据。关于《红楼梦》的故事原型,土默热先生考证出其所依据的六个故事,都可以证明作者并非曹雪芹,而是洪昇。今天请诸君欣赏土默热先生的一篇文章《<红楼梦>故事原型考辩》。



《红楼梦》故事原型考辩

《红楼梦》作者在创作过程中,借鉴和吸收了好多当时颇为流行的故事,把这些故事改头换面后,巧妙地溶入了《红楼梦》的情节中,丰富了作品的内容,增加了作品的可读性。这些故事的原型,今天有据可考的有:补天石和三生石的故事,冯小青的故事,唐寅葬花的故事,林四娘的故事,《长生殿》的故事等。

一、补天石的故事

《红楼梦》又名《石头记》,本身就是写的“石头”的故事。作者开篇就交代,《石头记》是“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”那块女娲遗弃的顽石,记载的“到人间去享一享这荣华富贵”,偏又“美中不足,好事多磨”,“乐极悲生,人非物换”,“到头一梦,万境归空”的故事。女娲炼五色石以补天的故事,是中国传统神话,古已有之,当日共工头触不周山,致使天倾西北、地陷东南,是“娲皇”锻炼了三万六千五百块五色石补上了残破的天空。但《红楼梦》所说的“只单单的剩了一块未用”,“弃在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下”的故事,只存在于天津蓟县的盘山,《盘山志》对此有详细的记载。

盘山位于京东四十里,是一处著名的风景区,也是一处宗教活动集中的名山。今天盘山的名气似乎无法同五岳或佛教四大名山相提并论,但在清初却是与它们齐名的。乾隆皇帝就说过,“早知有盘山,何必下江南?”盘山相传是盘古氏开天辟地的地方。传说远古的世界一片混沌,是盘古氏从混沌状态中开辟了“大荒”,清者上升为天,浊者下沉为地,才有了后来的洪荒世界。故此盘山又称“大荒山”。盘山在明末清初就有盘古寺,据《盘山志》记载,此寺由来已久,可证实此传说的悠久。由此可见,京东的盘山应是《红楼梦》中“大荒山”的原型。

盘山最大的特点是满山大石,其中不乏“高经十二丈、方经二十四丈”的巨石。这些大石中最出名的是“风动石”,顾名思义,此石虽形体巨大,但经风一吹,便摇动不止。明代学者曹能使所作《名胜志》记载,此石游人“以指摇动辄动”。传说这块“风动石”便是女娲补天弃置未用的“补天石”。“风动石”附近,明末清初有一女娲庙,可见女娲在“大荒山”炼石补天也是盘山流传久远的故事。《红楼梦》中那块“自怨自艾”的石头原型,应是盘山的“风动石”。

“风动石”南有砂岭,曹能使的《名胜志》说砂岭悬崖“高二百余仞,陡绝难行”。据《盘山志》记载,康熙二十九年,大文学家洪升到盘山“逃禅”时,曾作文《驳名胜志》,指出“砂岭为入山孔道,亦不甚高”,说曹能使关于悬崖的记载荒诞无稽,“何以多谬如此?”此“无稽”的砂岭悬崖应是《红楼梦》中“无稽崖”的来历。

洪升在盘山“逃禅”时,就住在“风动石”旁的“青沟禅院”。“青沟禅院”在明末清初名气很大,有智朴、德风等高僧驻锡,这些大和尚自身的佛学修养和文学修养都很好,与京中官僚和学者多有往来。此“青沟禅院”应是《红楼梦》中“青埂峰”的来历。

《红楼梦》中的“大荒山”、“无稽崖”、“青埂峰”以及娲皇弃置未用的“补天石”,都集中在盘山一地,且《盘山志》和《盘山志补遗》中记载明确,在我国的其他名山中,再无可能考证出《红楼梦》与“石头”有关的四个假托名称聚于一处的地方,《红楼梦》中“石头”故事的原型在盘山,应无疑问。

二、“三生石”的故事

《红楼梦》书中交代,女主人公林黛玉本是“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”的一株“绛珠草”,因受“赤瑕宫神瑛侍者”的“灌溉”之恩,欲到人间以“眼泪”报答,因此与“一干风流冤家”到“花柳繁华地,温柔富贵乡”来“造历幻缘”。“赤瑕宫神瑛使者”、“绛珠草”显系作者杜撰,但“三生石”的故事却有明确的来源。“三生石”并非位于古天竺的“西方灵河岸上”,而是位于“花柳繁华”的杭州。杭州西湖岸边有上、中、下三天竺,有传说从西方飞来的“飞来峰”,《红楼梦》称此地为“西方灵河岸上”是有根据和渊源关系的。“三生石”的故事在很多以西湖为题材的小说中均有记载。署名“古吴墨浪子搜辑”的短篇小说集《西湖佳话》,卷十三记载的“三生石迹”较为详细。《西湖佳话》的作者今已无考,约成书于康熙年间。

据《西湖佳话》记载,西湖岸上的下天竺溪回山静,下天竺有个天竺寺,寺后有一块十分“洁净可爱”的石头,被人称为“三生石”。相传唐朝时,有个法名圆泽的高僧,“日复一日、年复一年”地倚着这块石头沉思,不言不语,从不厌倦。别人也猜不透他的心思,“有的说他要炼石补天,有的说他要使顽石点头,有的说他要点石成金”。

在“安史之乱”中杀身成仁的虎将李恺,有个儿子李源,“是一个烈性奇男子”。悲痛于父亲战死,拒绝入朝当官,立志出世逍遥。当他游历到西湖天竺寺后,与圆泽和尚同坐在寺后石头上,“语语投机,字字合拍”,就像“两个泥塑木雕的活佛”。那块石头“就像遇着两个知己提拔,”通了灵气一般,“也就烟润起来了”。圆泽和李源“在这石前订了三生之约,”两个人,一块石,“做了三个生死不离的朋友,后人就叫这石为三生石”。

后来两人相伴入蜀游历,在南浦地方,圆泽自知“大数已定”,告诉李源,将托生于此地一农妇为子,相约十三年后,再践“三生之约”。十三年后,李源果然与圆泽再世的牧童相见。于是,已通了灵性的“三生石”便将二人这段故事记录在石上。根据这个故事,后人便将忠贞不渝的“信友”、依违莫逆的“石交”,称为“三生石上旧精魂”。

《红楼梦》套用“三生石”典故,是十分恰当的。一方面,表达了宝黛二人间忠贞不二、生死不渝的爱情;另一方面,也暗示了作者自己是生于“乱世”的“奇男子”;同时,也间接交代了《红楼梦》故事发生的地点,就是“花柳繁华”的杭州。

三、冯小青的故事

冯小青的故事在杭州几乎家喻户晓。《小青传》、《疗妒羹》等作品,在明末清初刊刻的《西湖志余》、《西湖佳话》、《西泠恨迹》等小说集中,均有记载。

冯小青是一个美丽聪明的女子,生于维扬,幼年跟随母亲学习“斯文技艺”,得以工诗善画、多才多艺。年十六被“西湖富贵公子”冯云将聘为侧室。冯云将的夫人钱氏悍妒异常,凌虐小青无所不用其极。因为不堪挫辱,小青被迫析居于孤山别墅,终年不得与夫君见面,“一个是画儿中的爱宠,一个是影儿里的情郎”。仅二年时间,十八岁的小青,便在孤苦伶仃中悲惨地死去了。

《红楼梦》中对林黛玉的描写,好多地方都是直接从《小青传》套用来的。如对黛玉体态身段的描写,“身体面庞虽弱不胜衣,却有一段风流态度”,与小青完全相同。黛玉小时“癞和尚”说“不可见人”;小青小时也有个“怪尼姑”说“勿令识字”。黛玉爱看“移性情“的书籍,曾经茶饭不思,挑灯夜看《牡丹亭》;小青也爱看情诗情话,曾经物我两忘,踏月静听《还魂记》。黛玉爱潇湘馆“那竿竹子,隐着一道曲栏,比别处幽静”;小青独居的孤山别墅四面临水,万竹簇拥,也是幽静之处。黛玉经常对镜自怜,“只管呆呆地自看”,“那泪珠儿断断连连早已湿透了罗帕”;小青也经常照水絮语,吟出“卿须怜我我怜卿”的诗句,这诗句又直接被《红楼梦》引用为描写黛玉对镜自怜的场面。黛玉在苦风凄雨中孤苦无告地病逝,身边只有一个紫鹃,死前焚稿断情,自云身子干净;小青也是在形影相吊中悲悲切切地病逝,身边只有一个老妪,死前整饰得“容光藻逸”,死后诗稿也遭焚毁。《红楼梦》中对黛玉“判词”的描写,“一个枉自嗟讶,一个空劳牵挂,一个是水中月,一个是镜中花”,几乎就是《小青传》原文的翻版。

《红楼梦》借用冯小青的故事,不是机械照搬,而是进行了成功的再加工创造。小青的故事仅止凄楚感人而已,小青与冯生之间并无多少感情可言;而林黛玉的故事不仅比小青的故事催人泪下,黛玉和宝玉的爱情更是感天动地的经典。

四、唐寅葬花的故事

《红楼梦》中黛玉葬花一章,极其哀艳感人,那首《葬花词》,写的凄楚断肠,令人不忍终读。细考原典,《红楼梦》这段写得最成功的故事,竟是模仿明代大才子唐寅真实生活中的故事。

唐寅,字伯虎,号六如,为明代著名的风流才子。唐寅确曾干过葬花一类风流雅事。据《六如居士外集》卷二记载:“唐子畏居桃花庵,轩前庭半母,多种牡丹花,开时,文徵仲、祝枝山赋诗浮白其下,弥朝浃夕,有时大叫痛哭,至落花,遣小厮一一细拾,盛以锦囊,葬于药栏东畔,作落花诗送之。”这应是《红楼梦》中黛玉葬花情节的由来。

《红楼梦》中的《葬花词》很大程度上是借用了唐寅的《花下酌酒歌》和《一年歌》的原意,有的甚至就是唐寅的原词。《花下酌酒歌》中说,“昨朝花胜今朝好,今朝花落成秋草。花前人是去年身,去年来比今年老。今日花开又一枝,明日来看知是谁?明年今日花开否,今日明年谁得知。”《一年歌》中说,“一年三百六十日,春夏秋冬各九十。冬寒夏热最难当,寒则如刀热如炙。”“一年细算良辰少,况又难逢美景何?”把唐寅诗的这些句子同《红楼梦》中《葬花词》比较,不难看出因袭的痕迹。

不仅黛玉的葬花词,模仿自唐寅的《花下酌酒歌》,黛玉的《桃花行》,也是模仿的唐寅的《桃花庵歌》。“桃花坞里桃花庵,桃花庵里桃花仙,桃花仙人种桃树,又摘桃花换酒钱。”“桃花帘外东风软,桃花帘内晨妆懒,帘外桃花帘内人,人与桃花隔不远。”比较以上句子,也不难看出模仿的痕迹。

《红楼梦》的作者袭用唐寅葬花的故事来刻画书中女主人公,并直接套用这位风流才子的诗句写黛玉诗,说明作者著书时的心境与唐寅葬花时的心境息息相通,唐寅的行为和作品,最能表达《红楼梦》作者的创作意图。

五、林四娘的故事

林四娘的故事,是明末清初战乱年代的事情,在康熙朝流传很广。除《红楼梦》的记载外,在蒲松龄的《聊斋志异》、王渔洋的《池北偶谈》和林西仲的《林四娘记》中,都有大同小异的记载。

《聊斋志异》中的林四娘,是青州道台陈宝钥于旅途中夜逢的美丽女鬼,原为衡王的宫嫔,性格十分文弱。二人结成琴瑟之好,林四娘夜夜必至,或谈论音律唱凄咽的曲子,或评判陈公的诗词,过了三年美满的生活。不图三年后,林四娘转生,二人在缠绵凄婉中相别。

《池北偶谈》中的林四娘,却是一个仪从很盛的女鬼,也是衡府宫嫔,夜来和陈宝钥相见,只是借地宴客,不曾有什么儿女之私。这个林四娘不是文弱女子,却是勇武性格,打扮得“蛮髻朱衣,绣半臂,凤嘴靴,腰配双剑。”临别也为陈公赠诗一首,其内容与《聊斋志异》所记大同小异。

林西仲所记的林四娘生前却不是衡府宫嫔,只是一个平民女子。因为父亲下狱,为营救父亲,与表兄同卧处半载而不及于私,父亲出狱后疑而不释,因而投缳自尽,以表清白。此林四娘是个女才子,能够为陈宝钥清理案牍,判冤决狱,观风试士,解决宿欠,使陈公声名大振,但始终与陈公不及于乱。

三个版本的林四娘,共同之处都死于明末,都以女鬼的形象与陈宝钥交往,但处事性格却有迥然不同。《红楼梦》中的林四娘故事,似与《池北偶谈》的版本接近,都是爱武的衡府宫嫔;但又有很大的差别,《红楼梦》的林四娘是在衡王战死后,为报仇在战场上被杀的,而《池北偶谈》的林四娘,却是“不幸早死”的,死因不详,死后“不数年”方才“国破”,所以并未亲赴沙场。

《红楼梦》中的林四娘,借的是衡府宫嫔躯壳,内容却与明末清初战乱中英勇战死的南明永宁王世子妃相同。据清代李岳端所著《春冰室野乘》记载,永宁王世子妃彭氏,奉贤人,生有国色,骁勇多智,力敌万夫。清军攻入江西,永宁王父子皆殉国,彭妃率家丁数十人,进入福建汀州,结义军抗清,自号大将军,攻下闽省十几座城池,“大清兵极畏之”。顺治五年,彭妃为叛将所败,被执不屈,被清军绞杀。其从婢二人,俱有勇力,善骑射,兵败时窜山谷间,兵退后窃妃尸葬之,后不知所终。

如果《红楼梦》中的林四娘故事的原型是彭妃,就足以说明作者的立场了。清初,林四娘的故事可以歌咏,记入书中,但永宁王战死、彭妃抗清的事迹,却是触犯朝廷的故事,无人敢公然写入书中。借林四娘的躯壳,写彭妃事迹,是一种比较巧妙的创作方法。曹雪芹的祖上是皇帝包衣,为大清屡立战功,所以不可能持反清立场,故不会去歌颂这样一个抗清女杰林四娘。

六、《长生殿》的故事

《长生殿》是大文学家洪升,历经十余年,三易其稿,于康熙二十七年写就的传奇作品,《长生殿》的文学成就很高,代表着中国古典戏剧的高峰。《长生殿》描写的是李隆基和杨玉环的爱情故事,史载杨妃多污乱事,洪升作此剧,“止按白居易《长恨歌》、陈鸿《长恨歌传》为之,”“若一涉秽迹,”“绝不阑入,”所以《长生殿》的主旨情而不淫,与《红楼梦》的“意淫”意境相同。

《红楼梦》创作中并没有直接采用《长生殿》的故事内容,但却明显套用了《长生殿》的故事形式。首先,套用了《长生殿》的“梦幻”结构。《红楼梦》的“太虚幻境”就是套用《长生殿》的“蓬莱仙境”,“茫茫大士、渺渺真人”套用的是“牛、女”大士、真人,“神瑛侍者、绛珠仙子”套用的是“孔升真人、蓬莱仙子”,“十二钗册子”套用的是“历朝宫嫔册”,整个《红楼梦》的故事架构,“幻境”与尘世的对应关系,与《长生殿》基本相同。

其次,《红楼梦》套用了《长生殿》的人物角色和性格。宝玉、黛玉、宝钗的三角恋爱关系与明皇、杨妃、梅妃的爱情关系相同;宝玉和明皇都是“见了姐姐就忘了妹妹”的情种,黛玉经常为了维护爱情而与宝玉疙疙瘩瘩,杨妃也经常为了保住爱情而与明皇别别扭扭;宝黛间因“诉衷曲”而坚定了爱情,李杨间也是“密誓”后愿生生世世为夫妻;李杨的爱情结局与宝黛同为悲剧,黛玉的“泪尽而逝”与杨妃“婉转马前娥眉死”,同样具有撼人心魄的魅力。李杨从天上爱到人间,又从人间爱到天上;宝黛从幻境爱到红尘,由于《红楼梦》没完,焉知作者会不会让二人再爱到“灵河岸上三生石畔”?

再次,《红楼梦》直接套用了《长生殿》的好多故事情节。《红楼梦》隔水呜呜咽咽闻笛与《长生殿》隔墙凄凄清清听萧意境完全相似;《红楼梦》“风雨夕闷制风雨词”与《长生殿》淋漓夜苦谱淋铃曲意境亦复相同;《红楼梦》宝玉梦中被怪物拖下水去,恐惧大喊,被袭人唤醒,《长生殿》明皇也是梦中被夜叉拖下水去,恐惧大喊,被高力士唤醒。对比两部作品,此类明显因袭模仿之处甚多,不一一例举。

《红楼梦》不是那种抄袭模仿的庸劣作品,作者的文学修养和创作能力是极高的,出现这种因袭现象是十分耐人寻味的,除非两部作品的作者是同一人,否则不好解释。

七、这些故事的背后

《红楼梦》创作中借用了以上六个方面的故事,在这些故事的背后,隐藏着这样一个事实,就是作者必须有条件接触并熟悉这些故事,并对这些故事心领神会、心灵相通。如果不具备接触这些故事的条件,或者接触了也不会产生心理共鸣,这个人肯定不是《红楼梦》的作者。那么,这个《红楼梦》的最初作者是谁呢?他应是康熙朝的大文学家洪升。

首先,洪升完全有条件接触这些故事。洪升出生在花柳繁华的杭州,前半生过着非常优裕的纨绔生活,中年时由于“家难”,被迫离开了家庭,在北京过了二十年“一技无成,半生潦倒”的困苦生活。康熙二十八年,由于“国丧”期间聚演《长生殿》,被革去了国子监生籍,彻底断绝了仕进前程。悲愤之下,他跑到京东盘山去“逃禅”,接触了“大荒山”“补天石”的故事。

在京期间,洪升曾拜王渔洋为师,往来密切;王渔洋在《池北偶谈》中记载的“林四娘”的故事,师生间很可能一起歌咏过。

康熙三十一年,洪升回到故乡杭州,在孤山筑“稗畦草堂”居住;孤山就是冯小青故事的发生地。洪氏家族的府邸位于葛岭,天竺寺是洪升经常去游玩、谈禅之处,当然会清楚“三生石”的故事。

康熙三十三年,洪升曾专门去了一趟苏州,拜谒桃花坞的唐寅墓,并赋诗四首以志此行,感慨自己和唐寅“后先境地颇相似”,因此更实地体会了唐寅葬花的故事。《长生殿》本身就是洪升自己青年时期的作品,因袭自己的作品,套用《长生殿》故事,为文学创作常情。

其次,洪升完全具备同这些故事产生共鸣的思想基础。洪升自负甚高,自诩补天手,洪家对洪升求取功名期望甚殷,但洪升年轻时无志功名,年长后又因“荒唐”行为被革去功名,终身仕进无望,这正是自比“补天石”,因“娲皇”弃置不用而“自怨自叹”的思想基础。

洪家是东南“望族”,在明朝“赫赫扬扬,已历百年”,洪升的父辈和师长,都有强烈的遗民思想;洪升的父亲,曾因“三藩之乱”的牵连下狱,被发配充军,洪家也因此而彻底败落;洪升自己也有“白头遗老在,指点十三陵”这样苍凉的诗作,这应是洪升写林四娘故事,歌颂抗清义女的思想基础。

洪升与妻子黄蕙是表兄妹结亲,婚前长期恋爱相思,婚后却因“家难”过着极为痛苦的生活,终日以泪洗面;洪升有两个美丽聪明的妹妹,却因婚姻不幸,都年纪轻轻地悲惨死去了;洪升终生都强烈思念“冰雪花生艳,云笺玉不如”的妹妹,终生都感激出身名门、才华横溢、与自己在困苦中相濡以沫的妻子,这应是洪升借鉴“三生石”故事和冯小青故事的思想基础。

洪升性格狂放不羁,满肚皮不合时宜,一生醉心言情,以诗酒风流自负;在凭吊唐寅墓时,曾写出“不知他日西陵路,谁吊春风柳七郎”的诗句,这应是洪升模仿唐寅葬花故事,写出《葬花词》的思想基础。

以上内容,可以参阅笔者的系列文章:《怀金悼玉诉情种,寂寥伤怀话石头》、《〈红楼梦〉创作背景分析》、《满纸自怜题素怨,片言谁解诉秋心》、《〈红楼梦〉文学考证》、《〈红楼梦〉创作过程分析》等。以上文章均见“红楼艺苑”网站“学术研究”栏目。

       2003年8月于长春

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

   温馨提示:亲爱的朋友,如果您喜欢本文,请分享到朋友圈。如果您想更方便地阅读班级管理、教师成长、家庭教育、土默热红学的文章,请点击题目下面蓝色字“追梦教师袁建国”或者扫描下面二维码,再点击“关注公众号”即可。

土默热先生更多红学研究文章链接

土默热红学研究:《红楼梦》的创作和传抄过程是这样的

土默热红学研究:《红楼梦》创作背景探讨

土默热红学研究:《红楼梦》是对洪升“家难”的追踪蹑迹

土默热红学研究:妙玉出家与徐灿礼佛

土默热红学研究:怀金悼玉诉情种 寂寥伤怀话石头(二)

土默热红学研究:怀金悼玉诉情种 寂寥伤怀话石头(一)

土默热红学研究:论红楼女子的脚及其它

土默热红学研究:红楼爱恨情缘考

土默热红学研究:为“冷美人”诊治“热毒症”

“皇商”与“红楼二尤”

要把《红楼梦》真正当作小说研究

我们真的读懂了《红楼梦》吗——兼谈土默热红学的核心内容

继续滑动看下一个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